傅抱石款《海纳百川》天创优配
傅抱石(1904~1965),原名长生、瑞麟,号抱石斋主人。生于江西南昌,祖籍江西新余。现代画家。是中国近现代画坛的巨匠,“新山水画”的代表人物之一。早年留学日本,回国后执教于中央大学。1949年后曾任南京师范学院教授、江苏国画院院长等职。擅画山水,中年创为"抱石皴",笔致放逸,气势豪放,尤擅作泉瀑雨雾之景;晚年多作大幅,气魄雄健,具有强烈的时代感。人物画多作仕女、高士,形象高古。著有《中国古代绘画之研究》《中国绘画变迁史纲》等。其创作风格兼具传统文人画的诗意与现代艺术的视觉张力。在山水画中,他擅长以豪放的笔墨表现自然气象,同时注重画面的文化意境传达;人物画则多取材历史典故、文学名著,线条灵动且富有神韵。
国画(别称中国画)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,主要指的是画在绢、宣纸、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。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,有人物、山水、花鸟等题材天创优配,写实和写意等技法,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,体现了古人对自然、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、哲学等方面的认知。中国画起源古代,象形字,奠基础;文与画在当初,无歧异,本是一个意思。中国夙有书画同源之说,有人认为伏羲画卦、仓颉造字,是为书画之先河。文字与画图初无歧异之分。
展开剩余69%中国画历史悠久,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——帛画,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。春秋战国最为著名的有《御龙图》帛画。它是在丝织品上绘画。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。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,山水画、花鸟画在此时萌芽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、文化高度繁荣,山水画、花鸟画已发展成熟。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,山水画、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。
此藏品画面以大面积的蓝、白为主色调表现海浪,通过多层墨色的晕染与笔触的交错,呈现出波涛汹涌的动感。傅抱石运用独特的泼墨、积墨技法,让海浪的层次既具写实的体积感,又有写意的韵律美,白色浪花的点染如碎玉飞溅,将海水的磅礴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。礁石以浓墨、焦墨勾勒轮廓,再以赭石、淡墨皴擦纹理,“抱石皴”的笔法在礁石上体现得尤为明显——线条奔放不羁,却又精准地塑造出岩石的坚硬质感,与柔软流动的海水形成强烈的刚柔对比。几只海鸟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形态,红喙点缀其间,在蓝色的海面背景下显得格外灵动。它们或翱翔、或俯冲,为画面增添了生机与动感,也暗示了海洋的辽阔与自由。画面右上角的题款“海纳百川 乙未秋月 傅抱石写之”以行书书写,字体潇洒飘逸,与画面的豪放风格相得益彰;下方印章“傅抱石印”则为作品的身份与艺术价值提供了权威佐证。
艺术点评
此藏品极具张力。以浓淡相宜的笔墨塑造山石肌理,皴法苍劲;海浪用多层渲染与点虱技法,蓝白交织间尽显波涛汹涌,动态感拉满。海鸥造型简洁灵动,红喙点缀尤具神采。山海呼应、动静相衬,近景巨浪、中景崖壁、远景海天层次分明,海鸥穿梭于浪间,让画面充满生气。“海纳百川”的题字与磅礴海景契合,传递出包容大气的精神内核。作品在传统山水笔墨基础上,对海景表现进行创新,既见笔墨功底,又具视觉冲击,将自然伟力与人文哲思相融,是一幅兼具审美与内涵的佳作。该作品集中体现了傅抱石的技法突破,“抱石皴”在海浪与礁石上的运用,既延续了传统山水画的笔墨精神,又融入了西方绘画的光影表现,是中国山水画现代化探索的典型范例。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壮美,又传递出“海纳百川”的博大胸襟与人生境界,是兼具艺术价值与精神内涵的珍品,观之如临沧海之畔,心魄为之一振,真乃国画艺术中的瑰宝!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文化艺术欣赏价值!
以上全部内容为平台主观观点摘录或原创文化广告包装,不代表任何藏品实际价值与真伪鉴定,藏友自行看待与区分
发布于:安徽省诚利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